詩人對雨水各有不同心情,上網查了一下,「秋陰不散霜飛晚,留得枯荷聽雨聲」,中唐詩李商隱〈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〉,描寫秋晚懷友人的愁思。「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」,杜甫描述適當時節雨水,萬物勃發,〈春夜喜雨〉裡體現詩人對大地生機的無限期許。灑脫的東坡先生則是「殷勤詩人昨夜三更雨,又得浮生一日涼」,夜晚雨來,東坡在室內,雨水沁涼,好不暢快。至於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」,描寫清明時雨,祭掃者的哀傷心情,杜牧這首〈清明〉幾乎人人耳熟能詳。自古以來雨水給人快活,也給人愁思,似乎古代詩人對於雨水充滿渴望與期待。
相對於下雨時引發詩人快活與憂愁。
明代吳承恩《西遊記》記載一節魏徵夢斬龍王故事。涇水龍王化身文士與相士打賭,相士預言某日某時城內外下雨成數。龍王接玉旨,竟如相士所言,為爭輸贏遂擅改時間、地點與成數,釀災無數,獲罪於天,玉帝震怒處以斬刑。龍王央求李世民遷延時辰,使武曲星下凡之魏徵不得依時上天監斬。太宗應允,遂於監斬時刻前召魏徵對弈,以解龍王之厄;孰料魏徵打盹入睡,夢飛天庭斬決龍王。龍王魂魄怨恨太宗失信,夜夜前來索命,太宗遂召秦叔寶與尉遲敬德護衛寢室前,龍王冤魂不得入。
上述故事癥結首在龍王為私慾違反天意,矯詔布雨,李世民貴為天子心存悲憫,天意卻不可逆。龍王矯召在先,心存僥倖在後,豈不喪命。《圍爐夜話》有言:「人雖無艱難之時,卻不可忘艱難之境;世雖有僥倖之事,斷不可存僥倖之心。」
閩南語俗諺:「人無照天理,天不照甲子」,「照」的閩南語意味著「依據」,人如果不依據天理,老天也不會依著四季節氣來走。即便負責布雨的龍王都不能心存僥倖之心,何況等待龍王布雨的凡人呢?人與大自然互為因果鏈,心存僥倖破壞大自然,節氣必然紊亂,接著就災禍連連!吳承恩藉著涇河龍王被斬的故事告訴我們,欲問天理,先問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