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五晚上,租到DVD「天使與魔鬼」Angels and Demons),一口氣看完。但越看心中越是充滿疑惑,怎麼好像跟小說中的差很多?所以,又把書挖出來重看一遍,現在正好來版本比較與心得報告。
□小說與電影差異
|
小說
|
電影
|
進場方式
|
女主角薇多莉雅案發後被通知來到「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」
|
在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」,女主角在命案現場
|
四大樞機主教
|
全部罹難
|
死了前3位
|
產生的新教宗
|
原負責新教宗的「大選舉官」
|
義大利籍、逃過一劫的樞機主教
|
女主角薇多莉雅
|
充滿活力,主動下探基吉小聖堂地下室;差點被撒拉辛強暴;用瑜珈縮骨術掙脫;還會跟男主角上床慶功
|
只會跑來跑去,小說精彩戲份全被刪掉,感覺是多出來角色。
|
刺客
|
撒拉辛,中東人士
|
一般黑道人物(不強調中東人士)
(我懷疑是怕被貼上種族歧視標籤,畢竟一部電影讓天主教不高興就夠了,無須再惹毛伊斯蘭)
|
男主角蘭登第二次進梵諦岡圖書館,碰到斷電….
|
一個人獨立脫困,書架像骨一層層倒向玻璃
|
與一位警察一同入內查資料,沒有「骨牌」倒下畫面
(殘念,應該會很有看頭!)
|
總庫司真實身分
|
已故教宗「捐精」與另一修女產下的親生兒子,只是總庫司並不知情,而演出伊底帕斯劇情(算是夠狠的劇情)
|
只說被已故教宗收養,劇情比較不噴狗血
|
西斯汀禮拜堂內161位參與選舉的樞機主教
|
近午夜時,被安排撤出西斯汀禮拜堂,退至聖彼得教堂,一起目睹直昇機爆炸現場實況
|
展現出大難當前、視死如歸的氣魄,拒絕離開西斯汀禮拜堂(樞機主教們的格局被提高,應該是天主教這次較少抗議丹‧布朗作品的原因之一)
|
BBC採訪記者
|
隨著命案發展捲入劇情,樞機主教命案在媒體曝光,增添戲劇看頭
|
完全沒演到
|
結尾部分
|
總司庫與男主角一同登上直昇機,男主角蘭登掉入台伯河(沒有降落傘,居然沒死,太瞎!電影版他沒上直昇機反而好)
|
總司庫獨自上直昇機
|
總司庫因天啟得到靈感,得知「反物質」藏匿處
|
男主角推理得知「反物質」藏匿處
|
總司庫裝神弄鬼
|
總司庫「裝」高尚、謙卑、勇敢(電影版的更具張力)
|
東窗事發因迷你攝影機
|
東窗事發因警察在教宗辦公室的隱藏攝影機
|
◇我的心得:
在我心目中,丹‧布朗的《達文西密碼》、《天使與魔鬼》,都是100分完美的作品,感謝有電影公司還將它們都拍成影片,讓我們擁有雙重享受。
《天使與魔鬼》裡有天主教、光明會、「煉罪事件」復仇、四大元素(土、氣、火、水)、伽利略、穿米開朗基羅設計服裝的瑞士警察隊、最新核子科技、字謎、血腥命案、教宗被謀殺,與將梵諦岡教堂、廣場、藝術品串連起來的無敵背景。
雖然電影與小說差異頗大,但我還蠻能體會,因為小說文字的想像力,無法無邊;大螢幕的呈現,限制較多,時間也有侷限。像《達文西密碼》當時看的感覺,好像老師在段考前「趕進度」一般,忠實反應小說是不錯啦,但不斷趕阿趕,好累。《天使與魔鬼》可能是要避免重蹈覆轍,展現電影製作的獨立性,大幅修改小說內容。不過,還好啦,一樣的教堂,樞機主教一樣穿紅色長袍,至少兇手也還是是同一人-總司庫,沒有換人啦!
透過這部電影,等於逛了梵諦岡幾個著名景點:
我還沒去過義大利、梵諦岡,很開心透過影片一窺天主教背景。但,那些教堂、廣場,通通是在好萊塢搭景丫(好一個有錢能使鬼推磨!),天主教當然不可能將教會資產借給一個「質疑天主教」的電影公司。所以啦,一方面很敬佩道具、場景的逼真;另一方面,就是很遺憾囉!
教宗選舉的過程,透過電影約略瞭解,真不愧是「閉門會議」,進門前樞機主教忙著打最後一通電話,然後交出手機、相機魚貫進場,總司庫鎖上大門,樞機主教坐在米開朗基羅大作前書面投票,一張張唱票,統計,噴黑煙,或噴白煙。廣場上民眾、記者守候,等待結果…。
作者其實想討論「科學」與「宗教」中的鴻溝,究竟有無跨越可能?人定勝天?或宗教迷信、狂妄?大哉問!這個問題,我想再討論1000年,也不會有結果。我有興趣的,還是將文化與小說結合,迷人的驚聳懸疑小說。
痛快痛快,在中秋節修成《天使與魔鬼》學分,恭敬的期待下一本書囉-《大騙局》(Deception point)。(悲哉,英文不夠強,不然好想先看英文版的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