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949045
 捷客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號角 羅文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難得糊塗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「中流老後」8原則
作者: 捷客 日期: 2019.11.20  天氣:  心情:
其實從小就要養成儲蓄的習慣,量入為出,自開始工作起就該認真規畫,每個月固定存10-15%的薪資,投資共同基金等。

現代年輕人所受的教育與生長的環境遠比他們的父母優異,但是物質的誘惑也高。為了追趕時尚與流行,再加上職場需求變化性高,工作穩定度低,難免入不敷出。如果不趁早未雨綢繆,老年後真的會淪入所謂下流老人的困境。

小康家庭更可能變下流老人!「中流老後」8原則不怕沒錢

2019-11-20 09:2050+(Fifty Plus) 編譯/蔣德誼

不想當下流老人,但上流老人又門檻太高,應該怎麼辦?現在日本開始提出了「中流老人」的解方。

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2015年提出「下流老人」一詞,從日本到台灣都引起廣泛討論。他認為在年金制度面臨崩壞、照護成本日益提高等社會變遷之下,若不提出有效對策,未來可能會出現大量從中產階級「跌落」,只能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。

然而日本財務規畫師廣木智代則認為,對於大部分人而言,悲慘的「下流老人」固然要避免,但要達到「上流老後」的境界,似乎也有些困難,相較之下,和現在生活水準相去不遠的「中流老人」,是比較務實而可及的目標。

老後花費比你想得多,支出可能不減反增

通常在一般人的感覺中,年紀大了之後,生活上的花費應該會比年輕時來得低,事實上並非如此。

雖說供給兒女的教育費、房貸車貸還清一類的費用可能減少,但由於待在家裡的時間長了,水電瓦斯費隨之增加,因為重視養生所購入的健康食品、器材一類的支出也會比年輕時多。然後由於空閒的時間多了,可能增加的聚會、旅行或是學習新事物,最後考慮到老後的醫療、照護等過去沒有的費用,支出不減反增也是有可能的。

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家計調查報告,高齡無職者的家庭每月平均支出是28.3萬日圓(折合新台幣約8.5萬元),而現在日本家戶平均月收入約為=36.8萬日圓(折合台幣約11萬元),也就是說,若收入屬於中產水準的家庭,老後每個月的可動用支出至少要有目前月收入的8成,才能維持生活所需。

示意圖。 本報系資料庫
示意圖。 本報系資料庫

小康家庭的「下流老後」危險性更高

若是年收較平均稍高一些,也就是所謂的小康之家又會如何呢?因為收入允許,小康收入的家庭生活支出相較之下比一般人更高,包括吃穿用品、購車購房等支出,有時反而難以累積儲蓄。

然而到了老後,小康世代所能獲得的年金和平均收入水準其實並沒有相差太多,如果過去所養成的高消費習慣沒有調整的話,反而更容易面臨入不敷出的危險。

那麼,想要維持和現在相同生活水準「中流老後」,該如何準備實行呢?廣木智製代提出了8個簡單的原則,不妨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看看:

1. 享受節約的樂趣

若認為節省是苦差事,就很難持續下去,除了將節約視為一種樂趣,此外,抱著惜物的心情,延長身邊物品的使用期限也很重要。

2. 訂下每月固定儲蓄的目標金額

從每個月收入中撥出一個固定的金額存入其他帳戶,確實累積老後所需的資金。

3. 房貸、學貸在退休前要繳清

退休之後由於收入減少,這時如果還要額外繳交貸款,就會帶來沉重的金錢壓力。免頭期款的房貸或是超額貸款都容易拉長貸款年限,建議避免。

4. 對小孩的教育不需花費過多

不要因為「周圍的人都有在做」而給孩子安排太多補習或是才藝,而是依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加以篩選。

5. 試著開始學習投資

不只是被動的儲蓄,如何將手中的資產活化並加以運用也很重要。不妨可以先從了解投資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分配資金開始。

6. 重新審視現有的保險規畫

年輕時所購入的保險產品,很可能已經不符合現在以及往後的需求,必須針對未來所需要的保障,重新安排規畫。

7. 不要因為「犒賞自己」而隨意花錢

不少人會以「寵愛自己」、「犒賞自己」的理由而做了超出平日水準的奢侈消費,即使真的有非常想要的東西,也應該以不超出年度可花費預算為原則。

8. 雙薪家庭資金更充裕

比起一人獨力賺錢,夫妻都投入工作,更能累積老後資金。

在物質誘惑眾多的現代社會,若是現在過度揮霍金錢,在收入減少的晚年很可能就會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。調整消費概念,尋找不花錢也能獲得快樂的生活方式,就能從容不迫地迎向「中流老後」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155    人氣指數:1155    累積鼓勵:5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號角 羅文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難得糊塗
 
住戶回應
 
時間:2019-11-21 10:58
她, 94歲,台北市,教育研究
*給你留了一則留言*
  

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