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大熱天,天氣超悶;而今天溫度一下子掉10多度,還下雨。
昨天下午的課很難上,學生浮躁,我更焦躁,趕課的壓力,配上中國近代史枯燥內容,彼此折磨。昨晚,莫名疲憊不堪,連攤在電視前當馬鈴薯,都嫌累;睡前,開始「胸悶」,一陣一陣,我想:「咖啡喝多嗎?」又好像不是心悸;心血管疾病找上我了?遺傳果然是揮之不去的夢靨?!要去做心導管了嗎?
入夜,沈沈睡去,做了一個誇張噩夢。很清楚,地點是中部橫貫公路,出了大意外,山崩路毀,我賣力深入山區,依稀是尋人吧。沿路都是被石塊壓扁的車輛,甚至支離破碎的屍塊。居然,我的好友,就被壓在車下,拖出來時,身體分成三截,我強忍著不讓眼淚墜下,親吻她額頭,鼓勵她撐下去,等待醫生來,她含淚點頭。(夢醒才想到,分成三截的人,應該不可能跟我點頭)
天亮,還在回味怪夢,胸口也還隱隱作痛;但上班時間到,沒空細想。待下午,本就預計去常去的中醫診所拿藥,順便跟醫生說胸口不舒服,曾醫生超認真把脈(這次感覺特別久),then ,告訴我:
「心血管還不錯,沒有問題;當氣壓變化大,有人身體會比較敏感,會起防禦機制,準備因應氣候變化………..沒事啦…….順順氣就可以了」
回想昨天到今天鬼天氣變化,原來身體察覺到啦!醫生這種說法,我不覺得瞎,7,8年前聽幼稚園園長說過,有些小孩對天氣變化超敏感,尤其是下雨前,坐立難安、焦躁莫名、無法入般上課,甚至嚴重到得在地上爬行,那位周園長經驗豐富,充滿愛心與包容心,能「處理」這般特殊孩子。
我以前對天氣變化這樣敏感嗎?也歸類於「年紀大了」後遺症?曾醫師的把脈功夫,讓我更佩服了。胸悶原因,把脈得知,超神!!
●附一段google來的中醫理論
http://elderly.rthk.hk/pdf/spring1.pdf
甚麼叫做“春困"?
由於春季可以發生很多疾病,不能夠一次同大家逐一探討,今日先同大家研究“春困"。“春困"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有趣,似病又非病,究竟是甚麼病?其實“春困"並非大病,但可以使你感到渾身不適。在春天,你可能經常感到昏昏欲睡、疲倦、嗜睡、四肢乏力、身體重墜,而且有時還感到飽滯,或食慾不振、大便濕爛或膠黏、尿黃、肩頸痠痛、少氣懶言等徵狀,這就是“春困"。
甚麼原因使人“春困"?
唐代詩人孟浩然有云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……",指出春天氣候溫和,人們入睡後,不知不覺就已經到了拂曉的時候。一年四季之中,由嚴寒的冬天轉至漸暖的春天,人們在生活等方面尚未能適應,加上春季是冬季風向夏季風轉換的過渡季節,冷暖空氣頻頻交替出現,氣溫忽高忽低,氣壓變化也大,人體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變化,需要消耗大量體能,因此也就容易覺得疲倦、嗜睡。
再者,春雨綿綿不斷,天氣陰沉,又潮濕且黏滯,在這種潮濕陰沉的氣氛下,人們難免會感到身體沉重困倦、不願意活動。
中醫認為“春應肝"。對於肝血不足的人來說,或攝生不當、積勞內傷,均可導致氣虛,使人感到精神疲乏、四肢乏力、少氣懶言、易出汗等徵狀。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,若陽氣的升騰和疏放不調,容易造成濕困,而感到昏昏欲睡、疲倦乏力,亦會出現“春困"的現象。而老人由於過度的睡眠,則可增加腦血管栓塞形成的機會。
應如何解“困"?
防止“春困",我們應該要堅持每日有適量的運動,假日或空餘時間應多往郊外活動,呼吸新鮮空氣,還應適當地進補。
在春季進補防止“春困",應以健脾化濕、補虛益氣血、固肺補腎、填精補腦、提力抗乏。日常可多食用蘿蔔、馬鈴薯、瘦肉、蛋類、豆製品、新鮮蔬菜、水果等等。它們含糖及維生素B1、C,促進體內糖代謝,有利於改善腦組織的能量供應狀況。其中維生素C是一種強還原劑,參與體內多種氧化還原反應,促進物質代謝,保持大腦的清醒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