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278503
 娃娃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經常笑.但不經常開心的人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分享-愛情要一起成長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鄧惠文陪你走過愛的深沉與寂寞
作者: 娃娃 日期: 2010.06.11  天氣:  心情:



愛情給予的回報不一定是幸福,而是面對自己本質與極限的機會。
每次戀愛都受傷,但還是繼續戀愛。
每一次都以為是最後一次,以為再也容不下新的創傷。
掙扎著遺忘,然後又奮力地記憶。
或許,這其實是人生最美妙的階段。

推薦經典句


  ○除了你以外:女人當然喜歡「我跟別的女人不同」的想法。但這種「特別」應該用來讓自己過得更幸福,而不是用來拯救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男人。


  ○過份:對一段折磨的關係,習慣試盡溫和的方法,非不得已不忍重手破壞要害。但如果過程拖得太長,本來無辜的終將變成別人眼中咎由自取的一方。


  ○永遠的經典款:衣服的體積是歲月的體積,而整理衣物時的取捨,是自我形象的取捨。深諳衣物淘汰學的女人們,別再追究愛人為什麼棄舊逐新了,問自己如何成為永遠的經典款吧。


  ○禮物或贈品:愛情不該算計,本來就應該無私,但別忘了用心把付出包裝成禮物,讓對方知道它的價值,愛情才能在彼此的感恩中茁壯。

「問世間,情是何物」,自古以來,這個世紀之問,就一直纏繞著許多為情所困的煩惱靈魂,沒有解答。感情是生命中那麼重要的一環,可是很多人卻陷在苦楚憂慮的迷宮中走不出來,為情所困,黑暗中摸索,顛波流離,狹窄的險路,隨時有可能跌入深深的迷津。


作者序


從失落到取捨


  每次出一本書,都像整理一段思考的歷程,作上標記,歸類歸位,之後空出一些腦袋和情感的空間,容納更多新的體驗。如果說上一本書—《寂寞收據》的主題是「失落」,在承受、忍受、接受失落後還能繼續去愛,那麼《還想遇到我嗎》的主題應該是「取捨」,為了保全最珍貴的理念而放棄其他部分的能力。


  例如,在極端的時候為了保全最後一點自我而切斷與人的連結。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,有時拋棄比被拋棄還要困難。


  又如,為了保有自由逐夢的可能,毀壞已經構築的基礎,回到零的起點,重新出走。乍聽之下只是自我的抉擇,並未影響他人,但試想為了出走而毀壞的架構如果是與別人共有的,例如愛情、婚姻、共同的事業,而另一個人並不想歸零,怎麼辦呢?想要雲遊就辭掉工作的人,想要戀愛就出軌的人,如何允許自己冒險又不傷害共同體中的其他人呢?


  不忍心傷害別人是一種善良,但有些時刻,在別人與自我之間,終究得傷害一個。當彼此的存在互相牴觸時,因為不願傷害別人、無法取捨,最後可能瀕臨自我的消失。這類經歷較少被觸及與討論,或許是因為不安吧?不管愛帶來甚麼痛苦,只要確認是對方造成的,就覺得自己很坦然。但相反的,要承認自己造成別人的痛苦,在自我與他人之間選擇維護自我,是很困難的。


  看起來失落是被動的,取捨是主動的。愛情結局中的失落者面臨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的疑慮,取捨者則承擔自私、殘忍、破壞的罪名。


  真的是這樣嗎?


  愛情、婚姻,任何親密的關係都是一個互動的系統,當系統出現問題,無法排除累積的內在壓力,需要發生變化時,看起來總像其中一個人無情,另一個癡情。一個人叛逃,另一個追捕。一個貪婪,一個正直。一個聰明,一個愚傻。但事實並非如此。相對的兩種角色之間,哪一個比較輕鬆,哪一個比較痛苦,不足為外人道。


  照著習慣的標籤認知事物──背叛就是過錯、拋棄就是忘恩、守候就是付出,顯然比挖掘內心糾結或探索深層原因來得容易。但停留在這樣的階段就永遠無法瞭解自己,也無法瞭解別人。


  人的內心不只有一個自我,或者說,除了最主要的那個「我」已外,還有許多被潛意識割裂的部分,那是自己不喜歡或害怕的部分。把不願正視的部份切落,向外投射到別人身上,讓別人扮演自己討厭的角色,然後可以輕蔑、指責、抗議別人,藉由這樣的過程,攻擊自己討厭的東西,確保自己已經跟它們無關,遙遠得很安全。這是克萊因學派客體關係理論的核心。其實沒有人不曾如此,但明白自己如此的卻很少。


  從失落到取捨,從無奈地被人影響到檢視自己對別人的影響,我覺得這次的故事充滿扎手而容易被人丟棄或擱置的「自我概念」的碎片。期待我們都能與完整的自己重新相遇。

鄧惠文新書真的不錯看

標籤:
瀏覽次數:64    人氣指數:864    累積鼓勵:4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經常笑.但不經常開心的人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分享-愛情要一起成長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