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常聽到這段話,
今天看到鄰居來逛我日記給回應,
腦海裡又出現這段話,
我一直想用文字套用我的生活,但是詞不達意ˊˋ
好友你有可以套用的生活實例嗎??
很想看到你的分享~
見山是山 -
見山不是山 -
依然見山是山 -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網路文章擷取(我找到唯一貼切描述的)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GF72489/2012979
這是人生境界的三個階段,每個人幾乎都會經歷前兩個階段,
但第三個階段能不能進入,端看個人修養了。
1、見山是山:這是人初生未經雕琢制約的階段。
就像嬰兒或者小小的幼兒,你拿著五十元硬幣和千元大鈔給他選,
他一定拿亮亮的、圓圓的五十元硬幣。
就他而言,這些並未被賦予價值的高低。五十元就是五十元
本身的樣子,千元大鈔就是千元大鈔本身的樣子。見山是山囉。
2、見山不是山:
隨著年齡的逐漸增成,我們被很多的社會價值給制約了,
繁雜進入了我們的生活,我們知道考試拿到「100」就是很棒的;
我們知道有開車的人很好,開「黑色朋馳」的更好;
我們追求名牌,追求高薪,追求升遷,雞鳴而起,
孜孜矻矻地忙著追求,也不知為了什麼。
五十元當然比不過一千元有用,見山不是山囉。
3、見山是山:其實這種境界和第一個境界是相似的,
只是它是「絢爛後的平淡」,是一種領悟、一種徹悟,
「竟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踏破嶺頭雲,
歸來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」
芒鞋曾經踏破嶺頭雲;「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
曾經一簑煙雨任平生。然後,體悟到如此只如此,
五十元和千元大鈔又如何呢,只要有的吃就好,
「江山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」就是我們能「共適」的無盡寶藏,
所有的繁雜又化在「笑拈梅花」之中,
「秋風落葉亂為堆,掃盡還來千百回,
一笑罷休閒處坐,任它落地自成灰。」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出處原意
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:
「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
後來參禪悟道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
而今個休歇處,依然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」
也就是修行到最後的境界會達到「無我法則」
人生其實有三大境界,
一是「見山是山、見水是水」。
許多事眼見為憑,耳聽是實,
但他常常忽略了,人生中有許多事情無法從表面上的狀態得知的。
二是「見山不是山、見水不是水」。
許多事情知道要用另一方的角度去了解去感受,
雖然比第一境界多了幾分公允,
但也常因為總是站在與人相反的角度而一樣在天平上失衡。
最後是「見山依然是山、見水依然是水」。
其實,許多事情反覆去從多種角度來思考、來體會、來觀察,
你會發現,事物之於人們正如同觀音之眾生法相般並無一定的面貌。
而妳所看到、聽到、感受到的人事物,
正由於妳個人不同的人生經驗、不同的知識判斷,
而呈現出那原該屬於你的風貌。
因此,山依舊是山、水依舊是水。
而好山好水取決於觀物者,並不在山水的本身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出自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ellenc711/11355041
過去
喜歡複雜
喜歡把事情攬在身上事必躬親
喜歡參與活動與熱鬧
隨著年齡的增長
越來越喜歡簡單
事情喜歡交給專業的人,喜歡效率
越來越喜歡獨處與享受寧靜 此時才享有保有自己
我想過去跟現在
過去的我 見山是山
現在的我 見山不是山
可能老點的我 會不會又回到以前一樣呢~見山又是山?
這就是人生?
真正懂得享受人生,要能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,
唯有這樣的心境,才能看見在天空上舒展的白雲、路邊剛探頭的小花,
以及迎面而來的緣份。
想要提高生活品質,不是腳步快慢的問題,而是「心態」的問題。
生活可以忙碌,但走走也要停停,一定要懂得適時停下來欣賞周遭的一切。
生活最高的境界是儒家的「中庸之道」;
簡單的說就是生活上的「從容」,
也就是佛家說的「平常心是道」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