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036281
 楓朵拉-只有AS能懂得痛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離 解*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Maksim 音樂旅行*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中藥方劑相關資料
作者: 楓朵拉-只有AS能懂得痛 日期: 2014.09.19  天氣:  心情:
二朮湯—
【功效】 
濕燥化痰、疏經止痛。 
【主治】 
治痰飲體質、手臂疼痛無外傷引起者。
【注意禁忌】 
陰虛者忌用。 
【現代應用】 
肩關節周圍炎、肩腕疼痛、上臂神經痛、五十肩、四十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三痹湯--
【功效】 
祛風濕,止痹痛,益肝腎,補氣血。 
【主治】 
肝腎氣血不足,血氣凝滯,手足拘攣,風、寒、濕三痹。
【現代應用】 
慢性運動神經麻痹、腦溢血後遺症、半身或全身麻痹、
手足麻木、坐骨神經痛、肌痛肌炎、風濕性關節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* 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   來源 丹溪 


【功效】
祛風除濕、活血清熱。
【主治】
痛風之證有寒、溫、熱、痰、血之不同,
引起周身疼痛或局部疼痛灼熱,此方通治之。
【方義】
本方為痹痛、痛風通治之方,具有消炎清熱,解熱鎮痛、活血通絡、發散止痛之作用。
方中桂枝、羌活、防己、威靈仙能解熱鎮痛;
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活血通經絡;
白芷能祛顏面之風邪;龍膽草,黃柏,能消炎清熱;
南星除痰鎮痛;神麴、消食和胃;
蒼朮燥濕。
諸藥合用能通行人身上中下各部故名。


【辨證要點】
外受寒濕。
內挾痰熱。
全身關節痛。
手足麻痹。
痛風尿酸偏高。
【加減】
風寒濕痛:加防風、獨活。
血虛痹痛:加當歸、白芍。
氣虛痠痛:加黃耆、人參。
風寒疼痛:合麻黃湯。
濕痰疼痛:合二陳湯。
濕著腫痛:加薏苡仁、茯苓。
【現代應用】
尿酸性關節炎、急慢性關節炎、僂麻質斯關節炎、腰背痠痛、手足麻痹、腳氣骨痛、風濕性骨痛、神經痛。




方名 身痛逐瘀湯    來源 醫林改錯 
方劑學 | 醫方集解 | 我的觀點 | 他人觀點 
【製法用量】
秦艽3克  川芎6克  桃仁9克  紅花9克  甘草6克  羌活3克  
沒藥6克  當歸9克  五靈脂6克  香附3克  牛膝9克  地龍6克  
【功效】
活血祛瘀、疏風除濕、通痹止痛。
【主治】
氣血瘀阻經絡所致肩臂疼痛,腰腿痛、或周身肌肉,
關節疼痛,痛有定處,舌質紫暗或有瘀點,脈沈弦者。
【方義】
痹痛經久不愈,氣血運行不暢,最易引起瘀血凝滯,故肢節按之更痛,
唇舌青紫。方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沒藥活血化瘀止痛;
五靈脂、地龍祛瘀通絡;秦艽、羌活祛全身風濕;香附理氣止痛;
牛膝強壯筋骨;甘草調和諸藥。組合成方,功能宣通氣血痹阻,治療久痛入絡。


【辨證要點】
神經痛關節痛屬血瘀氣滯者。
痛處固定。
舌質紫或有瘀點。
脈沈弦或沈澀。
【加減】
偏於上肢者:加薑黃、防風、桂枝。(自己可服的--不能有當歸  只能防風或桂枝)
偏於腰腿者:加獨活、川斷、牛膝、桑寄生。(獨活)
偏風痛流走者:加防風。(可)
偏寒掣痛甚者:加桂枝、細辛。(可)
偏濕著痛微腫者:加防己、薏苡仁、蒼朮。(防己 大苦大寒 忌/薏苡仁 微寒可/蒼朮 性溫去濕 可健脾)
關節拘急屈伸不利:加伸筋草、全蠍、蜈蚣。(這藥好可怕=  =)
挾濕熱關節紅腫:加蒼朮、黃柏、防己。(消炎藥比較快)
久病氣虛:加人參、黃耆。 (改其他補氣藥...  越補越完蛋>"<)


【現代應用】
本方擴張血管,促進血液循環,鎮痛,消炎,抗風濕。用於肩周圍炎、五十肩、
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神經痛、僵直性脊椎炎、肢體麻木、肌痛肌炎。


跟血府逐瘀湯方劑...比較


ps.我目前的看法
有當歸 人參的藥方 吃要很小心  免疫力提高太多 發炎疼痛更厲害
清熱的藥  陰虛體寒要注意  過陣子喝薑湯或薑黃
溫血的藥  體內經常有燥火  喝茶還是偏涼的橘子可  水果瓜類痹痛之日不可食


有些地方按則緩痛  有些地方碰則劇痛 有些地方動更裂痛
-->電療/擦藥膏 貼藥布-->和緩之前 不要亂動 只能慢慢移






**羌活勝濕湯 血府逐瘀湯 獨活寄生湯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***當歸拈痛湯治療濕熱型皮膚病 


文 林彥廷
從字面上來看,當歸拈痛湯的「拈痛」二字,讓人容易以為是治療筋骨痠痛為主的方子,事實上,當歸拈痛湯不僅用於骨傷科,應用在皮膚科也有不錯的療效。
筆者治療過一位26歲的餐廳廚師,因為工作環境悶熱,本身又屬油性膚質,長期臉上粉刺反覆發作,影響觀瞻。患者先於坊間的護膚中心拔除粉刺,不料拔完粉刺後,或許由於器械消毒不完全,反而引發嚴重的毛囊炎,導致面部腫熱疼痛,且局部化膿滲液、部分傷口出血,而來門診求治。其他伴隨症狀還有口乾、口臭、怕熱易汗、消穀善飢、小便黃、大便硬結等,舌質紅、舌苔黃燥、脈浮滑數。辨證其為濕熱蘊蒸,中焦有火,以當歸拈痛湯加石膏,清熱去濕兼清胃火;並囑咐其多吃蔬果,少吃助火生熱之品。
兩週後,患者皮膚紅腫滲液明顯減少,疼痛減輕,傷口結痂,皮損色暗質硬,濕熱已減,續服一周鞏固療效。最後再以仙方活命飲加石膏活血止痛,消腫軟堅,服完即癒。
當歸拈痛湯為醫家李東垣治濕腳氣之方,出自《蘭室祕藏.腰痛門》。《醫方集解》主治如下:「治溼熱相搏,肢節煩痛,肩背沉重,或遍身疼痛,或腳氣腫痛,腳膝生瘡,膿水不絕,及溼熱發黃,脈沉實緊數動滑。」《玉機微義》曰:「此方東垣本為治腳氣濕熱之劑,後人用治諸瘡甚驗。」古人本有提及在皮膚疾病的適應症。
方義
羌活、防風散風溼,升麻、葛根引清氣上行,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,苦參、黃芩、知母、茵陳苦寒清熱,當歸活血養血,人參、炙甘草補益正氣,豬苓、澤瀉利水滲濕。
臨床上,濕熱體質者都可以當歸拈痛湯加減運用,而不局限於「痛」的症狀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的治則。
濕熱型體質常發生在多食高粱厚味之人,外在的環境也有影響。除了飲食宜清淡外,少菸、少酒、少熬夜,多運動增加身體代謝也有幫助。
(本文作者為逍遙中醫診所中醫師) 
http://w3.sunten.com.tw/book_view_show.php?id=260&mode=1&page=&show=2


當歸拈痛湯袪風除濕,清熱止痛。(清熱燥濕、祛風止癢、益氣養血。)


本方治由於濕熱而關節發紅腫痛的方劑。用於四肢關節腫痛,和下肢的皮膚病,而流膿汁者。以遍身骨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脅不利,足脛赤腫重痛為目標。皮膚黑而光亮者,為有濕熱的證據,如有淋疾或陰部濕疹時,可以肯定的使用本方。 


《醫方集解》引伸為“治濕熱相搏,肢節煩痛”,方中當歸、羌活、防風祛風勝濕、行血止痛為君;茵陳、苦參、黃芩、知母清熱除濕為臣;蒼白朮、人參、甘草健脾燥濕,助君藥祛風勝濕,又防臣藥苦寒傷胃,是為佐藥;升麻、葛根升散,二苓、澤瀉上下分消,俱為使。




+我的看法-->皮膚不明乾燥龜裂發癢疼痛...此時這方劑能同時改善關節炎和皮膚問題?


---------------
*藥名 麻黃 
性味歸經】
辛、微苦,溫。歸肺、膀胱經。
【功效】
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腫,通鼻竅,透疹,止癢。


*****************
醫林改錯
下卷   痹症有瘀血說


凡肩痛、臂痛、腰疼、腿疼,或周身疼痛,總名曰痹症。明知受風寒,用溫熱發散藥不癒;
明知有濕熱,用利濕降火藥無功。久而肌肉消瘦,議論陰虧,随用滋陰藥,又不放。
至此便雲病在皮脈,易于爲功;病在筋骨,實難見效。因不思風寒濕熱入皮膚,何處作痛。
入于氣管,痛必流走;入于血管,痛不移處。如論虛弱,是因病而致虛,非因虛而致病。
總滋陰,外受之邪,歸于何處?總逐風寒、去濕熱,已凝之血。更不能活。
如水遇風寒,凝結成冰,冰成風寒已散。明此義,治痹症何難?
古方頗多,如古方治之不效,用:
       身痛逐瘀湯
       秦艽一錢 川芎二錢 桃仁三錢 紅花三錢
       甘草二錢 羌活一錢 沒藥二錢 當歸二錢
       靈脂二錢炒 香附一錢 牛膝三錢 地龍二錢去土
       若微熱,加蒼朮、黃柏;若虛弱,量加黃耆一、二兩。
       【方歌】
       身痛逐瘀膝地龍,羌秦香附草歸芎,
       黃耆蒼柏量加減,要緊五靈桃沒紅。


++我的看法  文章寫得不錯  不過照這樣 跟用藥什麼關係 看不懂


(2014/02/09)寫  今日整理







標籤:
瀏覽次數:417    人氣指數:2217    累積鼓勵:9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離 解*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Maksim 音樂旅行*
 
給我們一個讚!